2020-07-29

Stigmatized Plague

   
An artwork exhibited in the event "The Museum of Everything"
at the Kunsthal in Rotterdam in 2016.








粗糙的隱喻殘存在公共衛生教育,在此領域中的病經常被描述為侵略社會 (invading society),而降低某種病的死亡率的努力被稱為戰鬥、奮鬥、戰爭。軍事隱喻在二十世紀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興起的「教育人認識梅毒」、戰後興起的「教育人認識結核病」活動中變得顯著。舉個例子,在一九二○年代於義大利進行的反結核病宣傳中,人們可見到一張名為「向蚊子作戰」的海報,其上說明由蚊子產生的疾病的致命效果。蚊子被畫成對無辜人民丟死亡炸彈的敵機。炸彈上刻著銘文,一寫著「細菌」,另一寫著「結核病細菌」。再有一寫著「病」,一穿著有帽黑披風的骷髏騎在機頭如飛行員般飛行。在另一張海報〈因著這些武器我們能征服結核病〉裡,死亡肖像被顯示被箭釘在牆上,每支箭刻著(指出一種打擊結核病方法的)銘文。「清潔」被寫在一刃上,「陽光」被寫在另一刃【...】

過去是醫生號召向疾病作戰,現在是整個社會。誠然,作戰轉化入大型意識形態動員已使得戰爭概念成為對所有(目標是打敗「敵人」的)戰役都有用的隱喻。我們有向貧窮宣戰、向毒品宣戰、向疾病(如癌)宣戰。軍事隱喻的濫用在資本主義社會、日益限制道德原則的範圍和可信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不使個人行動服從於利益計算被認為是愚蠢的)可能是無可避免的。作戰是人不被認為必須要持「現實眼光」(即著眼於費用和實際結果)的少數活動之一。在戰爭,開支是浮濫的、不慎重的─戰爭被定義為緊急事件、任何犧牲都被允許。但向疾病宣戰不只是召喚更多熱情、更多研究經費。軍事隱喻造成病被想像成異類「他者」;從疾病的魔鬼化進展至歸咎於病人是一無可避免的進展,無論病人是否被想成受害者。受害者意味著天真無知。而天真無知,根據支配關係詞彙的無情邏輯,意味著罪。

軍事隱喻有助於若干病及病人的汙名化。是對罹癌者的汙名化的發現,引導我寫《疾病的隱喻》。

---引自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中文版《疾病的隱喻》及《愛滋及其隱喻》,刁筱華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