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0

重男輕女

一直在想,「重男輕女」這種傳統觀念在今日的社會環境到底還存在多少?以及以何種樣貌存在?以台灣最早的農業社會來說,「重男輕女」形成的原因跟農家勞動生產力的需要和家族父權的維繫有很大的關係。女兒打從生下來就被認定早晚是「別人的」,多一天在家靠父母養在金錢邏輯上就是「划不來」、「賠錢貨」,不如兒子「天生」代表家族真正的繼承者,是有利保護家族和操持家業的人,因此理當把所有資源與關愛放在這上頭好好栽培。兒子在此教化過程中也必須認清、接受其中所暗示的責任義務,把照顧家族、父母的擔子牢牢扛下,傳宗接代,所以,兒子對這樣一個傳統家庭來說是多麼重要啊!

但是,打從日殖時代開始,台灣社會就一直不斷在轉型:都市化、工業化、西化、民主化、全球化、到眼前的少子化、高齡化、M型化、不婚化、女性高知識化等,種種的轉變都直接影響台灣一般家庭的生存模式和人口組成;這些變化不僅讓沒兒子的家庭變多了,有兒的也不能再將所有都寄望於一人(男性身上),因為社會結構與條件的變化讓兒子們實際地不能也不願承受傳統的「重擔」,而作為兒子另一半的媳婦,在女性自我意識抬頭之際,亦無法再在「重男輕女」的思想底下繼續做一個被看輕、被要求犧牲自我的角色。

到今天,女兒/女性已經藉由很多實際的作為來說明自己「不是誰的」(這種把人當物的所有權觀念是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努力從被輕賤的受傷經驗中重拾自信,家庭的父權神話更從戒嚴時代就已經開始崩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輕易地從某人的言語和行為態度窺見根植於他/她意識中的「重男輕女」(包括「還是女兒最貼心」、「兒子是老婆的」這種表面上翻轉成「重女輕男」的言論),因為只要這當中仍有利可圖,或者讓人可以惡意地用這種輕賤他人的方式得到快慰。「重男輕女」觀念的複製和待人方式絕對是從個人的家庭經驗而來,並轉化成一代又一代人的意識型態傳遞下去,擴大到社會各個層面。


縱然我們已經脫離那個傳統農業社會很久了...

無論是「重男輕女」還是「重女輕男」,這些意識和偏見都會讓人沒有辦法活在現實中去面對家庭的問題和衝突,除了要被輕賤者妥協以外。這種思想不去,無法以人為單位平等對待人,終將造成家人之間無可避免的傷害、不快樂與疏離而沒有真愛和互重,這是家庭信仰在現代人身上瓦解的一大因素。


1 則留言:

  1. 以下是Uncle S.的回覆(代為張貼):

    重男輕女,是宋代以後漢族基於經濟(農事),宗法(男系血緣,繼承)兩大原因,根植中國社會。到了現今,原本支持重男輕女的理由與背景早已不
    存在,但人們還是無法反省,即使教育如此發達,思想還是充滿矛盾-這根本就不是重男輕女,而是重兒子輕女兒。若是沒有兒子的話,女兒還是比別人的兒子重要。古代社會或落後國家的重男輕女,尚且情有可原,台灣的情形是一種集體迫害下的受害者不斷成為加害者的輪迴!沒有甚麼比這更莫名其妙。停止這樣的輪迴,記得要從自己為人父母做起!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