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3

思考的孤獨者

Domkerk, Utrecht
在台灣唸碩士的時候,老師曾告訴我們這群研究生:「研究是一條孤獨的路」,我記得她舉了一個例子,說她的論文很難找到真正能夠審閱的讀者,也就是知音難尋。我的老師是一位治學嚴謹、有卓越學術貢獻的人文學者,她會這麼說,想必是有感於在表象之下,一種真心交流,認真看待同儕彼此的著作在堂皇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中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原因應該很多:在體制內的研究者,每個人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而且「術業有專攻」,不可能有多餘的心力在閱讀他人的作品這件事上,況且有時還有偏見或忌妒心作祟的問題,因此期待一個有誠意的feedback像是奢求。有主見的研究者最後只能默默地在堅守的崗位上獨步前行。

在荷蘭的大學裡,大家不喜歡閉門造車,他們喜歡 'team work',執著著訓練'peer review',熱中用成員討論或論辯的方式解決事情,包括研究,這是西方自古以來的文化形式,好不熱鬧。這套「熱議」的形式已漸漸影響今天台灣的教育和研究模式,只是我不確定大家是否都可以透過這種形式的討論達成「溝通」、「理解」,進而在研究這條路上較不感到孤獨。

但我確定的是,孤獨是人的本質與機制,人類偉大的靈思總被孤獨孕育,破繭而出。只有在孤獨的狀態下,人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思考空間與強大敏銳的自我辯證。如果研究者仍是這個時代下的思考者,那他必懂得孤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