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4

科隆半日遊

來德國三個月,除了待在Bonn,實走訪不少地方。上周末,決定趁回台灣之前,去一趟鄰近的科隆(Köln),並且參觀著名的「科隆大教堂」(Köln, Dom)。

科隆和波昂可說「哥倆好」,因距離近(搭火車約20分鐘),形成所謂的雙城生活圈(我想對城市規模較小的蹦的居民來說這個概念更為顯著。蹦的物價指數較低,選擇居於Bonn而通勤Köln念書或工作的大有人在,另外例如兩城的學生用學生證搭乘任何車種往來兩地都免錢)。但兩個城市不僅大小有別,也因發展背景的差異造就十分不同的城市景觀與精神面貌。

相較波昂,科隆乃「泱泱大城」,從二戰被轟炸的廢墟復建,至今為德西最大城市,初來乍到感覺她一如其他國際城市sell的形象:先進科技、商業化、重時尚、交通便捷而複雜、多元文化、街頭雅痞多...各方面顯現大城的「霸氣」。


科隆中央車站



v.s.波昂中央車站月台,是否較有「人味」呢~ ^ ^

科隆車站外觀採玻璃帷幕設計,附近類似的建築風格還不少。

另外就是觀光化程度。來到科隆,很難錯過地標──「科隆大教堂」。教堂緊鄰車站,一出站就能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混雜」氣:國際觀光客一批批湧入,也包括來自各地的德國人,與之交錯的,是在地的Kölner,還有看準人潮兜售的小販、街頭藝人等,其中許多為外來移民。這混雜感也許更來自教堂建築所象徵的宗教/出世精神,與車站周邊各大型百貨精品店、餐聽和多星級旅館等世俗商業所構成的整體。


教堂起建於13世紀,耗時600多年完工。
哥德式風格與高157.3公尺曾是世界之最。
現為世界文化遺產。


面向科隆車站的教堂背面。


教堂內部。參觀者圍繞在祭壇四周。

教堂裡的一幅畫

永不退色的彩繪玻璃之一

科隆因教堂的存在而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因此內部聚集著更多的消費意識與商業氣息,同時展現語言文化上的相對開放。又若以教堂為例,光建造期即跨六、七個世紀之久,代表該城長遠的宗教歷史背景,也包含著在地居民與教堂關係的生活史,很多層面都受其影響(如科隆市政府規定市內建築物高度皆不得超過教堂,而使建築體往地下發展),而這些細微的內涵還需時間挖掘、體驗。由於只停留短短幾小時的時間,因此只能先很粗略地描述對科隆的初次印象,希望為未來還有機會造訪!


科隆萊茵河上的Hohenzollern大橋,為主要交通幹道。



橋上鐵欄杆竟是滿滿的「愛情鎖」!



從橋上望著萊茵河。大教堂在河左岸(圖右),許多博物館也座落於此。

據說「科隆啤酒」很有名~河岸旁的啤酒屋。



這裡還有一些旅遊小資訊分享:

1. 德國交通費用高過台灣許多(市內公車基本路程2.6歐起),對旅客而言,若想在Bonn與Köln間進行一日觀光,可參考北萊茵州VRS交通系統的「一日票」(Tagesticket),此區域售價16.20 euro / 1 person,便可在一日內無限次搭乘兩城所有公共交通工具(火車、地鐵、tram及公車)。

2. 在科隆大教堂周邊參觀時,須警覺「突然冒出的」對你微笑招攬的人,例如有街頭藝人突然跑來對你說「一起拍個照吧!」,或有人突然塞給你玫瑰花對你說"it's for you",接受「好意」的結果代表「要付錢」!有圖為證, 是的,是我反應不過來,害安仔掏了4歐~~嗚~

3. 旅行的時候,交通資訊當然得事先查好,但要有心理準備各種「突發狀況」!我們目前遇到的狀況不算少(嚴重誤點、票務系統當機之類),而且除中央車站(Hauptbahnhof DB)有information center(還可善用旅客服務中心!但要先查好在哪裡),對外國人來說,在半路上遇到交通問題會感到一時間找不到人問的窘況(因你很難跟tram和公車司機說上話,地鐵站則是無人管之境)。例如我們這次順道要搭地鐵(U- Bahn)去Köln的IKEA,車子走到一半宣告停駛,這時才發現原來列車根本已經改道了(有工事)。但這訊息很難事先在車站、列車本身與網站上查知(尤其對外國人而言,德文有看沒有懂!),最扯也是最關鍵的是,我們上車時,車頭上明明打出的方向是「原路線」的終點站!!!我們最後是在回程某站公布欄發現用A4列印的小小改道通知。一切只能認了算囉...

--
寫到這裡,得先「擱筆」了。
光陰不為停留,只有飛奔向前。
來不及寫下的,留待台灣繼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